雪竟然是这样飘飘洒洒地下来了,一粒一粒的,刚开始还不易察觉,像白色的沙砾从天空被人倾倒下来。
接着越下越大,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像细绒,像羽毛,更像鹅毛从天空中飞舞着,翱翔着奔向大地,顷刻间绿叶上就被覆盖上了一层白色的冰晶……
“下雪啦,下雪啦!”从一两声窃窃私语,到更多的唧唧喳喳。
课堂里开始充斥学生们的笑语声,大家都非常的兴奋,毕竟这是今年的头一场雪,也是大学生活开始后遇见的第一场雪。
特别是南方来的同学更是兴奋,刚过了国庆节,南方还穿着单衣,这里竟然下起了雪。
他们从小到大也没有碰上过几次下雪天,雪在他们的眼里可真是稀罕的东西。
他们恨不得马上就跑到操场上去与这些“神奇的精灵”进行亲密接触,哪怕是去用手轻轻地接住它们,然后细细地端详一下它们的形状,感受一下它们在自己手里慢慢地融化的过程也好啊!
同学们开始觉得大学语文课在大自然面前失去了它本来所具有的灵性与吸引力。他们头一次觉得时间过得如此的慢,课堂是变得如此的难熬……
学生们发出的骚动显然影响到了正在上课的老师。
他叫朱建华,从外貌上看大概四十几岁。虽然已经不算年轻,但却今年刚从L大学的中文系研究生毕业。
他是从一个剧团考到师大读研究生的,原来在剧团拉二胡,主修却是西洋乐器大提琴。
从大提琴到二胡,这个跨度就和从音乐到文学的跨度一样。
他们这一代人,许多事情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包括个人的命运。
当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晶亮的眼睛闪烁着青春特有的光芒时,觉得自己非常的恍惚。
他那双习惯了拉动琴弦的手正在用力地在黑板上不太熟练地写着板书,分析着《阿Q正传》里阿Q那拖在脑后的一条长辫子……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出戏剧,出人意料但又符合情理,但只有等到落幕,你才会知道它的最终结局。
学生们急切的心情,朱建华看在眼里。
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没有心思再听他上课啦,虽然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但他还是决定提前下课。
他说:“下雪啦,给大家欣赏雪的时间,不过要布置一个作业,希望大家以雪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散文、小说、论述都可以,下次上课时候交给我。”
接着他作了一个下课的姿势。
课堂里发出轰然的欢呼声,学生们纷纷整理起书包,没有两分钟,诺大的教室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朱建华叹了口气,拿起黑板擦把自己写在上面的还算恭整的几排隶书轻轻地擦了去。
当朱建华从矿冶大楼走出来时,校园已经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道路两边的行道树上已经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雪,衬得青松树越发苍翠碧绿。
水泥路上,除了中间部分被行人碾作了泥外,两旁也已经雷积起了白色的一层,偶尔在上面出现几个歪歪扭扭的脚印。
北方的雪就像北方的汉子,粗冽、爽直,想下就下个干脆,想说就说个痛快,而不是扭扭捏捏、欲说还休,好像看起来鲁直,实际上可能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走在校园大道上,耳边不时传来年轻学生的欢歌笑语声,年轻真好!许多东西都没有顾忌,想唱就唱,想哭就哭。
到了自己这个年纪,生活好像已经缺乏应有的激情,想得多,做得少,或者是只敢想却不敢做啦…
朱建华边注意着脚下,边漫无目的地寻思着。
“朱老师好!”耳边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叫声,把朱建华吓了一跳。
定睛一看,只见眼前站着一位少女,少女长着一张娟秀的脸,一双杏眼正闪烁着羞涩但又坚定的光芒。
她笑吟吟地说:“朱老师,有时间吗?我想请教您一些问题,您没有讲完的。”
朱建华有些吃惊,因为还没有学生用请教这样的用语来和他说过话。
在这个以理工科著名的学院,文科特别是中文只是学生学习的点缀,根本不受学生们的重视,好多学生根本没有把大学语文这门课放在他们有些狂妄的眼里。
他们来上这门课只是用来调剂他们被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化学折磨得有些疲惫的头脑。
散一散被大量课后作业压得沉甸甸的心,最希望的还是能在语文课堂上认识几个小姑娘,也好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些趣味。
对于学生们的这些认识与心态,朱建华是心知肚明,所以在上课时他也不想上得太过专业,只是进行文学史方面的普及,再加上自己对作品与作者的感悟,也不指望能引起学生们多大的兴趣。
所以听到那位女学生想要跟他探讨《阿Q正传》,朱建华真的有点吃惊。
看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朱建华只能和那位女学生来到图书馆,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此时那位女生的眼睛里的羞涩已经褪去,露出了真诚与求知的目光,她说:“朱老师,我叫陆雅飞,是您班上的。
您在课堂上讲到了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用到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比如这个Q字,比如阿Q拖在脑后的辫子等等来刻画中国国民的灵魂……
但我觉得除了象征主义外,小说中还有现实主义的手法……
鲁迅先生对一个极端愚昧又贫困的小人物进行了命运的描绘,显示出沉郁、寄情的风格。”
朱建华听了女学生的分析,心里不禁一愣,其实那些正是他后来没有讲的部分:《阿Q正传》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经纬交错的作品。
从结构上来看确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采用象征主义手法构成的喜剧结构,后半部分则是属于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结构。
鲁迅先生要用他多年所积淀的、思考的笔来写出一种民族的灵魂的东西来。
要通过小说来反思民族性、反省民族性、刻画民族性。
使广大的民众知道中国人的缺点是什么?国民的劣根性在那里?从而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的国民素质获得超越或者提升。
但一个小姑娘能对作品理解得这么深刻实属难得,因为要喜欢鲁迅的作品,读者本身的思想,也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才行。
朱建华不禁对眼前这个叫陆雅飞的女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