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之夜(上)
北宋靖康元年,还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天刚朦朦亮时,紫妡便要起床梳洗。娘家人请来“好命婆”为自己梳头,口中念念有词:“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四梳梳到头,举案又齐眉。”
虽说刘家只是平常人家,但是嫁衣也一样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霞帔。最后,就是由娘亲给紫妡盖上一条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
娘亲拉着紫妡的手,苦口婆心地说:“今后嫁过去,你就是陈家人了。不可还像在家一样,没了规矩。安为人妇,侍奉公婆,这是你的职责。女儿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今后,为娘再也顾不得你了。”
紫妡倔强的地点头,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凭什么女儿嫁出去就不再属于娘家,难不成都是为夫家养媳妇了,就算彩礼再多怎可抵这十八年来的养育之恩!她很希望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谁都不属于,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命运又岂是由自己所能主宰的?
只听门外有人叫嚣:“花轿来了,花轿来了!”
这时,紫妡的大哥走了进来。他立即朝娘亲使了个眼色,娘亲就稀里哗啦地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伤心。看到此景,紫妡也哭了,口中不由地念道:“娘亲,我也很舍不得你们呀……”
这就是所谓的哭嫁,按风俗是越哭越发财的。不管是不是真心实意的哭,紫妡此时确实是百感交集。
哭了一段,娘亲又忙说:“快!妡儿该上轿了。否则过了吉时可就不妥了。”
接着,紫妡便由兄长背着到了门外。外面已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鞭炮劈里啪啦的震耳欲聋,弥漫开来的烟雾呛得人直皱起眉头。首先是媒婆先走上来,接过紫妡并把她扶进轿里。
新郎倌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正喜气洋洋地高坐在马鞍之上。新郎名唤陈启则,是农户出身。家里是养蚕的,不过规模做得比别人略大些。可惜陈家男丁不旺,除了陈启则是长子,其他三个皆是女孩。
紫妡透过喜帕,仍依稀可见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还挂着丝穗。娘亲跟在身后,悄悄给抬轿的轿夫每人一个红包。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便开始起程了。多亏了祖宗保佑,一路上很顺利。快要到达陈家时,陈家人又燃起了炮竹,敲起了花鼓。
紫妡被轿夫抬着轿跨过了炭火盆。这时,才算正式跨入了陈家的门槛。陈家的庭院里放着一个很大的天地桌。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
紫妡与夫君一起肩并肩到了殿堂,举行参拜礼。随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才被送进了洞房。新娘不必迎客,只用在洞房里等着夫君招待完宾客回来掀盖头。可是,这一天下来,紫妡早已是饥肠辘辘。终于按捺不住,轻轻地掀开盖头环顾四周,恰好看见门开了,有人悄悄地走了进来。
进来的是一位十五岁左右的少女,生得明眸皓齿,颇有几分姿色。她笑吟吟地对紫妡说:“嫂子,我是若水。你一定饿了吧,我给你捎来了红豆糕,你且先填填肚子。”
“这,……这是否合乎规矩?”紫妡略有犹豫。
“你就放心吃吧。我们又不是大户人家,没有这么多礼仪规矩。况且,大家都在喜宴上吃喝畅谈,根本不会留意到这里。”
“那真是谢谢你了!”紫妡很是感动,想不到在夫家还得到这样的关怀。接过红豆糕,突闻一缕清香袭来,紫妡不由得惊喜:“这可是茉莉花香?”
“嫂子,好敏锐的嗅觉。我在制作糕点时,确是加了茉莉粉末。”
“这……红豆糕,竟是你做的?”紫妡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小小年级的少女竟能作出如此精致的小点。她自小也喜欢烹饪,因此对美食也颇有研究。
“让嫂子见笑了,快尝尝好不好吃?”若水期待地看着紫妡。
紫妡小心翼翼地吃了起来。或许还有些肚子饿的缘故,她觉得这红豆糕异常美味,不由得赞叹:“唔……,口感细腻,唇齿留香。”
“嫂子过奖了,妹妹哪有这么好的手艺。”若水虽然很受用,但也谦虚地说。
“你们家里人可真有口福。”
“嫂子要是喜欢吃,日后我可以多做点。”若水是那种很热情的人,紫妡很庆幸。这样的人家也好,只有些小姑子,来日相处也简单些。
“那真是谢谢你了。对了,我也颇喜欢做膳食,不如明日你教我这糕点是如何做的。”紫妡与若水甚是投缘。
“好呀!那明日咱们一起做,也好让嫂子给我指点指点。”若水也来了兴致。
紫妡微笑地点了点头。
